我們常聽到「愛之深責之切」,

從小,我們也習慣聽「好還要更好」、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」。

不論是我們的父母,或是父母的父母,

都相信「嚴格的要求與責備,都是希望孩子更好、都是愛的表現」。

因此,不稱讚、提醒孩子可以再更進步、更好,甚至運用體罰要求孩子達到目標,

有些父母覺得這是讓孩子不怠惰、更進步,

也代表是自己很愛孩子的表現,因為「打在兒身,痛在我心」。

 

問題是:真的是這樣嗎?孩子接收到的訊息,真的是父母的愛嗎?

 

曾經,有個甫成年的年輕男孩與我聊過天,不知怎麼,

他提到令他印象很深刻、自己小時候被父母體罰的經驗:

「就是我做錯事了...但其實我現在有點忘記我做錯什麼事,好像是一件小事吧,

但我只記得爸媽非常生氣地打我。」

 

他輕描淡寫的一段話,令我印象非常深刻,

讓我想到愛麗絲米勒在<夏娃的覺醒>一書中寫的話:

 

「關於體罰,孩子只會記得害怕的感受,而不會記得大人想要教他的事情。」

 

我自己也是從小就被體罰長大的孩子,原本我也相信媽媽告訴我的:

「如果不是我這麼要求你,你不會有這麼好的表現。」

但現在的我想來,當初我會努力,很多是因為對媽媽的愛,還有恐懼,

那些恐懼不是因為怕被體罰,而是害怕

「自己不好,會讓媽媽很生氣...媽媽可能就不愛我了」。

而當初媽媽努力想要體罰糾正我的一些性格與習慣,

老實說,大多現在都繼續留著那些習性,

改掉的那些,是因為「有需要」,而不是因為「體罰」所以改變的。

 

到底該不該體罰?「責」的程度要如何才能表達「愛」?我想這一切都沒有正確答案,

我也並非認為「絕對不能罰」、要用愛心耐心面對小孩....的想法,

因為,曾經我也是非常服膺體罰教育的一員,

認為嚴格與吃苦才能鍛鍊人的身心(畢竟我是這麼被教的)。

事實上,如何在「嚴格」與「自由」中尋找一個平衡,

對父母而言,一直都是很困難的課題;

只是,過度嚴格的教導,是否反而可能讓孩子失去自主性、

只用「恐懼的程度」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...也很值得父母深思。

 

寫這篇文章,其實我很猶豫,

畢竟「到底該不該責罰?該怎麼責罰?」

光想到這件事,可能就很讓人沮喪,好像怎麼做都是錯的,

有時孩子真的很難以教導,那是會讓人覺得很無力的;

事實上,對父母來說,要如何不至於「過與不及」的「教養」,

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。

 

而我,還是想嘗試寫出來這些,並不是想責怪父母不該體罰、責罰,

而是希望能夠提供不同的角度,讓大人們都有機會重新思考這件事。

畢竟,沒有所謂的「一定不可以」,只是讓自己保留一些彈性,

有機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想要達到什麼目的、而又是否能有效達成,

並非僅服膺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,

我認為擁有這樣的彈性與思考,對於自己、他人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。

 

而我想,不論父母或是孩子,

也許,我們不用要求要當永遠不犯錯的「最好」,

其實,只要「夠好」就夠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muer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