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有些人,他們外在表現很亮眼傑出,大概是很多人眼中的「人生勝利組」,提到他們,大概形容詞就是「很優秀、很聰明、很厲害」,但意外的是,他們其實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,時常覺得自己並不如外在表現般優秀,而並非只是謙虛。

11042963_1611074455791539_3057751549671640582_n  

 

之前在研究所考慮論文題目時,在遍讀文獻中,看到了一個令我很感興趣的一個新名詞:「假冒者現象」(the impostor phenomenon),指出有一群人,外在成就表現亮眼,但卻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,時常覺得真正的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,因此對於自己的表現更加戰戰兢兢;一旦表現好,則謙稱為「因為我很努力」或「因為我運氣很好」,若表現不好,則容易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導致失敗。

通常這樣的人很害怕失敗,因此會付出過多的努力或拖延,但也導致最後結果如果是成功的,他們就更容易將結果歸因於外在因素或努力,而少看到自己「其實很不錯」。

 

在我一面寫論文時,我去了臺大實習,更深深體認這項特質。很多人對臺大學生的印象,應該都是「很優秀、自信比天高」之類的,事實上我去了之後,才發現根本就是「假冒者現象」的大本營啊!因為此現象有一個很明顯的促發原因,就是「身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」,當身邊優秀的人如此多,更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。

 

自己會對這個題目有興趣,也跟自己的特質有關。我可以感覺到強大的自我懷疑,是怎麼耗損自己的心力,尤其是在面對挑戰與挫折時。當時我的指導教授也對我說:「你知道,你都不是被挫折打趴,你是被你自己打趴。」我也發現,一旦我害怕自己「不夠好」,我就極度需要別人「說我夠好」,有時我就會調整自己的表現去迎合別人,期待別人說我好棒棒。

 

當「沒有好棒棒」時,強大的無能感與覺得自我無價值感,就一次次的侵蝕、吞噬我所剩不多的自信。於是我花更大力氣去追求成就、追求別人的正面評價...自己就像被獅子追著跑的羚羊一樣;最後,成為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。

 

要脫離這種「懷疑自己能力、耗損自己心力」的現象,唯有停止比較與追求他人的評價,當評價標準來自內心、自己,隨著成就而起伏的心,才可能獲得平靜,才可能追求屬於自己的真正卓越。

 

但這的確是不容易的,至少於我而言,「不隨別人評價起舞」仍是件困難的事,但至少我期待自己能夠隨時提醒自己:要有勇氣面對害怕,要能夠相信自己。

 

如果對這現象有興趣的朋友,可參考專門研究此現象的學者Clance的相關文獻,他有發展出一套簡單的量表,網路上找的到英文版,也可以留言或寫訊息跟我要他授權讓我翻譯使用的中文版。量表結果其實只是參考,只是用來提醒我們:除了無止盡追求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外,也許我們可以給自己多一點信任--

 
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。

(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JO6KMM

arrow
arrow

    muer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