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1149571_1645964712302513_6462402935468870186_n  

 

「焦慮來得太快、就像龍捲風,離不開暴風圈、來不及逃,我不能再想,我不能再想,我不,我不能再想你~」
(改編自周杰倫<龍捲風>)

每次聽到這首歌都很有感觸,因為,當將這歌詞稍微改了兩個字,我覺得,就像是深陷焦慮時的感受。

焦慮,究竟是什麼呢?維基百科上說,「焦慮(anxiety)指由於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,進而引發非理性的『憂慮』或『恐懼』感受」。事實上,「焦慮」也是種提醒我們有「危機可能出現」的感受,可說是一種警報系統。所以當焦慮出現的時候,如果我們想要降低這種「不舒服」的感覺,我們就必須做些什麼。

有的時候,焦慮可能會逼得我們準備得更充分、更積極地面對考驗;但有的時候,焦慮也會逼得我們做出一些其實對事情本身沒有幫助、但反而更困擾自己的行為--強迫行為。

Paul McHugh(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會主席)曾提出強迫行為的四階段模式,說明強迫行為怎麼在當下暫時解除我們的焦慮、並且使我們上癮(節自<心靈療癒自助手冊>):

壓力感受(焦慮)-->強迫思考-->強迫行為-->暫時紓解

例如,當媽媽太過擔心孩子的安危(焦慮),腦中不停擔心孩子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(強迫思考),然後決定要掌握孩子的每一刻行蹤(強迫行為)。

又或者,伴侶之間,一方對另一方很沒安全感(焦慮),於是在腦中一直想著他會不會做對不起我的事情(強迫思考),於是隨時奪命連環扣、查勤、問個不停(強迫行為)。

實際上,這些強迫行為,雖然當下可能暫時緩解自身的焦慮感,但對於真正擔心的事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。例如媽媽真正希望的是孩子能夠安全,伴侶希望的是對方可以很愛自己、很重視自己,希望關係是穩固的......

這些強迫行為,無助於事情本身,但卻一再被重複的執行。可能原因是,很多時候,當我們在面對未知、模糊的情況,容易產生焦慮,而執行這些強迫行為,可以讓我們有種錯覺:讓我們覺得情況是能夠被我們掌控的。

這種「可控」,能給我們帶來一種「確認」的安心感,焦慮也因而暫時緩解。

但這種從「強迫思考」到「強迫行為」的歷程,會讓我們感覺越來越糟、不舒服,因為「強迫思考」的內容多半都是負面想法;而很多時候,「強迫行為」也會讓我們對自己感覺更糟。

這可說是一種「上癮」的過程:「我知道這不好,但這可以暫時讓我感覺比較好」

要改變這個循環,很重要的,是在出現「強迫思考」時,我們的反應。「強迫思考」既然是負面想法,理解這些想法其實對問題本身沒有幫助,是很重要的。若能了解這點,當腦袋被焦慮佔據時,提醒自己這件事、並且專心擺脫這些負面想法,讓自己不被焦慮情緒綁架,例如對自己信心喊話、或轉移注意力,讓自己脫離這個情境,不至於出現強迫行為,此循環就有打破的可能。

之後,我會再多分享一些關於可能擺脫此循環的方法。

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BiXV6j

參考資料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焦慮
http://mojim.com/twy100951x31x14.htm
<心靈療癒自助手冊>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er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